
“这段时间老是打不起精神,是不是年纪到了?”
林女士最近总觉得心口发慌、爬两层楼就喘,午后犯困到脑子转不动。她以为是低血糖,常备几块糖在包里,结果作用不大。体检一查:血红蛋白偏低、铁蛋白下降。医生解释:很多人口中的“气血不足”,往往对应的是供氧与营养供给不够的状态,背后常见原因包括铁缺乏、维生素B12或叶酸不足、长期月经过多、作息紊乱及肠胃吸收差等。如果不及时调整,工作效率、免疫力、情绪与睡眠都会受影响。

其实,“气血不足”不是玄学用语,而是身体在提醒:能量与养分的输入、运输、利用出了偏差。以下3种变化出现时,别硬扛。
1)越休息越乏力,动一动就心悸气短
不是那种忙一天的疲惫,而是“睡够也没精神”的虚乏;上楼、快走会胸闷、心跳快,偶尔伴头晕。原因多与组织供氧不足相关。若同时出现面色发白、唇色淡,要尽快就医评估。警惕信号:胸痛、黑便、呕血、晕厥——这是急症,别拖。
2)外观“掉色”,指甲脆、掉发多、手脚总是冷
皮肤蜡黄或发暗、嘴唇没血色、指甲薄而易裂,梳头时一把把掉;冬天更怕冷、夏天也手凉脚凉。这类表现常和铁蛋白偏低、微量营养素不足或甲状腺功能问题有关。单纯“多穿点”解决不了根本矛盾。
3)女性经期异常,男性体能明显下滑
女性若经期延长、量多或颜色偏淡、容易疲倦,要留意是否存在慢性失血与缺铁;产后、哺乳期亦是高风险阶段。男性则常体现为运动耐力下降、晨起恢复差、注意力涣散。这些都提示身体“供给侧”吃紧,需要系统排查。

怎么判断?先把基础检查做全
别凭感觉“补一补”。就医可完善:血常规(血红蛋白、MCV、MCH、RDW)、血清铁蛋白、转铁蛋白饱和度,必要时加做维生素B12、叶酸、甲状腺功能、肝肾功能、炎症指标;女性可评估经期与出血量,有消化道不适的加做粪便潜血。医生会结合症状与结果优配股,判断是否缺铁性贫血、慢性病相关贫血或其他原因,给出个体化方案。
日常怎么“调理”,更稳当?(在医生建议下进行)
• 吃得对:优先从食物里补。红肉、动物肝、贝类、鸡蛋、豆类、深色绿叶蔬菜都是好选择。蔬菜如菠菜先焯水,减少草酸干扰铁吸收;吃富铁食物时配点富含维C的蔬果,帮助吸收。浓茶、咖啡尽量与正餐或补充铁的时间错开2小时。素食者要关注铁与B12来源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。

• 休息到位:规律作息比“补觉”更重要。尽量固定入睡与起床时间,保证7–8小时睡眠。长期熬夜会抑制造血与内分泌节律,越熬越虚。
• 动得巧:每周≥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(快走、骑行、游泳均可),叠加2次力量训练。强度循序渐进,先把“能坚持”放在“练得狠”前面。
• 管住失血源头:经量明显增多、经期拖长、反复鼻出血或牙龈易出血,都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“补”。长期服用止痛药、抗凝药者,更要定期复查,避免不自知的消化道出血。
• 少踩雷:别把“红糖水”“补气茶”当万能解法;也不要盲目堆保健品——补铁有剂量与疗程讲究,过量同样伤身。
• 情绪与肠胃:长期焦虑与肠道功能紊乱会影响食欲与吸收,形成“越虚越吃不下”的恶性循环。放慢节奏,规律三餐,细嚼慢咽,肠胃舒服了,营养才进得去。

常见误区,早点避开
误区一:一累就吃糖。糖分带来的提神效果往往短暂如昙花一现。不仅如此,它还会在无形之中干扰正常食欲,对体重管理也造成诸多不利,实难成为健康之选。
误区二:只顾“补”,不查原因。真正有效的补充,必须建立在明确诊断之上。
误区三:把手脚冰冷全归咎“体质寒”。贫血、甲状腺、低血压、外周循环差都可能导致“冷”,需要鉴别。
气血不足多数可逆,但靠的是“每天一点点”的稳定改变,而不是某一杯汤或一瓶补剂的速成。留意身体的小信号,及时评估与调整优配股,把吃、睡、动和情绪打理好,气色与体力就会慢慢回来。出现上面提到的3种变化时,早点就医、早点调理,就是对自己最温柔的保护。
恒汇证券官网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